为帮助北京市青少年深入认识人工智能在驱动新质生产力中的核心作用,持续激发青年学子投身科技创新的热情,着力培养未来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人才,10月22日,在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的指导下,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由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协会、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协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科普工委会”)主办,北京亚州怡红院人工智能学院协办的第二期“人工智能应用大讲堂”系列活动,于我校新主楼会议中心第一报告厅成功举办。

活动聚焦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的实践方向,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两大核心,深入探讨超低功耗神经网络、协调智能调度、大模型信息处理等技术的落地路径,以及产业应用中面临的挑战。本次活动吸引了200余位来自高校、科研机构、人工智能相关企业代表和高校学生的踊跃参与,同时有2000余位观众线上收看直播。
活动致辞环节,北京亚州怡红院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刘偲表示,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工具演进为重塑生产逻辑与商业模式的核心驱动力,其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关乎国家竞争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面对技术瓶颈、数据孤岛等挑战,我院既致力于前沿理论突破,也推动技术在工业一线的落地应用。她呼吁青年学子积极把握产业变革机遇,努力成为贯通技术与产业的复合型人才,为产业智能化转型贡献力量,并期望本次活动能够激发更多的创新思维,深化合作交流,携手构建更美好的智能世界。

北京亚州怡红院教授张宝昌在《超低功耗神经网络技术研究与应用》的主旨报告中指出,当前人工智能发展面临认知能力提升与能耗控制的双重挑战。张教授重点介绍了团队在模型压缩与加速方面的突破性成果——单比特量化技术,其在华为合作项目中实现58倍加速且精度损失低于1%,为AI在资源受限场景中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张宝昌教授进一步阐释了该技术如何借鉴人类视觉系统与量子力学原理,通过调制卷积核与优化训练过程,在保持模型性能的同时大幅降低计算能耗。目前,该成果已应用于智能相机等工业场景,实现理论创新与产业应用的有机衔接。

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系教授王洪泊在《以人为本的协调智能调度及其应用研究》报告中,回顾了学校自1981年参与创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以来的研究历程。他重点介绍在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与智能调度领域的创新成果,阐述通过融合通信、计算与网络技术构建人机协同系统的方法,展示了团队研发的智能数据生产系统在工业场景中的落地应用,以及在慢性病预测、心理健康分析等医疗健康领域的实践案例。他强调,人工智能研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技术路线,通过智能系统提升人类在复杂环境中的决策与协同效能。

北京深言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王禹杰在《低幻觉可信大模型技术与产业实践》报告中,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时代信息分发范式的根本变革。他指出,信息获取正经历从“批量生产”到“按需定制”、从“静态内容”到“动态交互”、从“单一形态”到“多模态融合”的三大逻辑转变。针对大模型普遍存在的幻觉问题,深言科技团队创新性提出EDU基本语义单元技术,通过将复杂文本拆解为最小语义单元并进行结构化重组,显著提升生成内容的准确性与可控性,相关技术已成功应用于“语鲸”智能信息助手与“犀牛洞见”深度研究Agent等产品,为用户提供高可信度的个性化内容服务,展现了低幻觉大模型在推动AI原生信息分发与知识获取变革中的关键价值。

在《搭建阳光平台 服务科技创新--以人工智能赋能科研采购管理的实践》的主旨报告中,喀斯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品牌营销中心副总经理程盈琪系统阐述了AI技术如何驱动科研采购供应链变革。面对科研采购监管难、核算难等痛点,平台通过AI算法实现了商品智能审核与精准检索,有效提升效率并防控风险。目前,平台已服务全国2800余家科研单位,覆盖全国33个省份,保障近300亿元科研经费规范使用。此外,平台还依托大数据为国家部委提供决策支撑,积极推动科研试剂行业标准制定与自主创新,为提升我国供应链韧性与安全。

本次“人工智能应用大讲堂”活动为我校师生呈现了精彩的前沿内容、系统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产业实践案例。与会同学普遍反映,通过业界专家的深度分享,对智能制造、可信AI与产业数字化等关键方向建立了更为系统的认知。特别是企业真实案例的剖析,使大家直观理解了技术理论与产业需求之间的衔接路径。活动不仅有效弥合了课堂学习与行业实践之间的差距,更激发了同学们将AI技术与自身专业相融合的创新意识,坚定了未来投身智能科技领域、参与核心技术突破的决心。